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会展新闻 正文

会展报道如何创新出彩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3-03-21 作者:佰企网络 浏览次数:237
“如果一个城市开国际会展,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这个城市上空撒钱。”这是一位德国经济学家对会展经济所作的生动比喻。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,中国会展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。与此同时,会展新闻也成为各类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。
 
  会展新闻的常规写法是报道领导活动和展商情况,采写动态消息和现场新闻。如何跳出常规,把会展新闻写好、写活、写出彩?这需要媒体人创新报道手法,在 可读性上下功夫,让读者看得懂又愿意看;从展馆现场找亮点,从人物身上找新闻,让新闻读起来鲜活又生动;从数字中找规律;透过现象看趋势,反映行业发展现 状与趋势。
 
  在可读性上下功夫
 
  让语言“美”起来
 
  可读性,指新闻便于阅读、吸引读者的特性。要把会展新闻写“软”写“活”,写得具有可读性,就要求记者能够用鲜活的文字对会展现场进行“还原”。因 此,记者在使用新闻写作手法的同时,也要恰当使用文学的表现手法,如运用比喻、拟人、排比等修辞手法,使用描写、抒情等写作手法,增加会展报道的文采,增 强会展报道的可读性。
 
  《北京青年报》记者朱玲在参加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时,写过一篇报道《2500平方米展出“中国印刷史”》。报道开头是这么写的:
 
  “世上竟有如此山水:一张长约39米的宣纸,蜿蜒成‘山’;1100个大型木活字,堆砌成‘池’;池水约20平方米见方,不断有墨‘滴’入水,由浓转 淡;水墨交融时,一个个汉字浮现……这,便是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主题馆;它,以‘中国’命名。2500平方米的中国主题馆,成就了本届书展上的最 大亮点,也成就了中国出版印刷史最大规模的一次海外展示。”
 
  在记者笔下,中国主题馆宛然一幅壮观的山水画,宣纸为山,木活字为池,池中水墨交融。比喻和数字的运用,散文化的笔法,让场景在读者眼前活起来。报道 不仅表现出浓厚的文学色彩,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气息。这篇报道,让那些没能亲临现场的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,让那些到过现场的读者能读出更多更深的内容。
 
  从展馆里找热点
 
  让现场“动”起来
 
  “好新闻是用脚底板写出来的”“记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”,老记者们常常用这些话来教导后辈,这两句话同样适用于会展报道。会展通常会有若干 展馆,展览面积长达几万平方米。如何在偌大的展馆、类似的展品中发掘亮点?这就需要记者有双好脚板,即多跑;有双好眼睛,即多看。在发现新闻后,记者还要 能以受众的身份,带着好奇的眼光,认真细致地描述现场的亮点和故事,这样才能写出鲜明生动、现场感强的会展报道。
 
  《京华时报》记者孙雪梅、胡笑红的报道《服务贸易就在每个人身边》,盘点了第二届京交会上展示的五种离老百姓生活“很近”的服务贸易,包括可以随时监 控校车行驶状况的校车电子监控系统,能在几秒钟之内帮司机找到爱车的智能停车系统,站上去握住两个手柄就能测定人体脂肪重量和肌肉量的仪器,能够打印象棋 的3D打印机,以及能够和兵马俑互动的数字动画等。记者通过现场体验的细节描写、观众和展商的对话,为读者再现了京交会现场的亮点,让新闻变得可触、可 感。
 
  从数字里找规律
 
  让新闻“活”起来
 
  在会展及相关论坛上,特别是在成就展上,通常会披露出各种各样的数字。记者在做会展报道时,要把理性的数字变成感性的认识,让抽象的数字变成具化的生 活画面,让枯燥的数字变得鲜活生动。记者不光要让数字具体化,还要通过数字来反映全局、揭示规律。这就要求记者加强分析判断能力,能够从宏观和全局的高度 来谋篇布局。
 
  《光明日报》记者王斯敏写的《看,共和国成长的刻度——通过数据看“辉煌六十年”成就展》,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的报道。记者巧妙地 通过4组数据,反映了重大新闻主题——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巨大变化与成就。文章用4组数据作为小标题:从35岁到73岁——让人民享有更长久的寿命,从 100元到15781元——让百姓过上更富足的生活,从0.07万到4200万——科教为新中国插上腾飞之翼,从315种到1943种——让精神世界永远 “艳阳天”。每个小标题都用两个具体可感的数字,反映60年的发展变化。每个小标题下,又有一组更详细的数据,同时辅以对现场展品的描写、对观众的采访, 以此揭示60年来人民生活的变化、收入的增长、科教的兴盛和文化的辉煌。
 
  透过会展看趋势
 
  让思维“转”起来
 
  因为会展业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,所以会展通常被称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、行业发展的风向标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会展报道不应只是现场亮点的描写和动态消息的发布,从会展管窥经济发展冷与热,透视行业发展问题与趋势,是会展报道应有之义。
 
  《人民日报》记者杨旭在对2012年伦敦书展的报道《国际书展,展书更要卖书》中,在描写中国出版社参展热、输出热的同时,也从热闹的表象下提出若干 需要出版界冷静思考的问题:参加国际书展能否等同于走出去?国内出版社应该如何更理性地看待、更科学地利用国际书展?同时通过被采访人之口,作出了对这些 问题的部分解答。比如,提出书展应该从“展书”转变到“卖书”,将大部分展位留给洽谈席;考核出版走出去时,无需追求连年增长,应给深度输出以充分的空 间;走出去最好不要抱着强“塞”优秀文化的心态,而应该通过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把握外国读者的心理。
 
 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,一个记者要报道好会展,不仅要多跑、多看,还应多思、多想。记者要善于从会展上发现问题、总结规律、探讨趋势,让读者不仅看了“热闹”,还能有所启发和思考。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v class="footer">

网站展会信息均由会员发布,站方已尽严格审核义务,因办展过程的不可控性,请您参展(观展)前务必再次与组展方或展馆方核实。此外,本网站与站内所有展会之间均无主办/协办

或承办等关联关系 ,如遇参展纠纷,请追究办展主体的法律责任。本网站原创内容受版权保护,未经许可,严禁模仿、采集、复制以及建立镜像!

灏展往 版权所有    沪ICP备2024045180号